COVID-19影響全球各地產業運作及民眾生活型態至深,雖然病毒傳播帶來危機,卻也為我們帶來轉機甚至商機。以生醫產業而言,近年全球市場需求穩定成長,醫療加速創新,尤其緊急用的藥品及醫材,自COVID-19爆發以來便在全球市場中穩定成長,也改變了供需原有的樣貌。
各國政府以鞏固經濟發展基礎為前提,協助穩定總體經濟並確保國際供應鏈正常運作,將疫情對個別產業的傷害降到最低,使其能正常營運,進而確保勞工就業權利。因國安考量,多國政府不只重金投資生醫產業,也致力重組既有的藥品原料供應鏈,紛紛頒布新法規及配套措施,加速研發以滿足檢測、治療、預防的目標。透過跨公司、跨產業的多樣化技術融合,合力以在地化生產的方式,填補緊急醫療內需缺口。
全球各家藥廠結合現代AI大數據分析、導入mRNA技術,亞洲多國更積極建置CDMO量能開發,努力擺脫高成本、高耗時、卻屢屢低迷的成功率。像是與人民最息息相關的COVID-19疫苗,目前已有最快紀錄為1年內取得EUA核准,確實為大家的福音。
台灣原料藥廠所生產的多為利基產品,受到疫情而改變的供應鏈衝擊較小,但也尚未具備新興疫苗生產量能,若能把握供應鏈中所需的疫苗填充、原液生產,補足國內尚未有廠商投入的IVT生物合成、載體包覆等生產製造領域,並尋求CRO協助,不只是本土藥廠得到受國際認識的機會,台灣也能為全球抗疫多盡一份心力。
而疫情也使醫療院所面臨去中心化的趨勢,這時醫材廠商便是醫療院所絕佳的合作伙伴之一,但台灣醫材業相較他國,進入市場的時間較晚,故仔細考量現階段市場需求,以異業結盟生產、甚至開發新產品,發展物聯網及生物感測器等ICT技術,並培養相關人才,滿足遠端醫療、檢測的服務,並使需求增加,又何嘗不是個擴大醫材市場的機會。
大環境中的各項因素皆如齒輪,與產業運作環環相扣,而面對現況,產業需要的就是將衝擊最小化、調適復原、以及在新局中站穩腳步的能力。除此之外,各家企業更須懂得洞察時勢,加以彈性決策、應對及動員,方能永續發展,達到「韌性」的提升。
資料來源:資策會
Comments